2018年的春天,钱塘江畔的华峰化学浙江氨纶车间里,高级工程师陈工盯着报表眉头紧锁。千里之外,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华峰重庆氨纶基地,新上任的生产总监李总正为跨基地管理难题辗转难眠。这家全球聚氨酯材料龙头,在高速扩张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——如何让浙江与重庆两大基地像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?如何让“精益”二字从口号落地为真金白银?
转机出现在那年夏天。华峰化学管理层引入扬智咨询,启动覆盖双基地的精益六西格玛项目。当“倡导者培训”“黑带绿带培养”“项目辅导”这些陌生词汇出现在公司通告时,不少老员工嘀咕:“咱造氨纶的,又不是搞芯片,整这些花架子干啥?”
但变革的齿轮已然转动。
浙江基地:老瓶装新酒
陈工被选为首期倡导者学员。在培训课上,当他听到“用数据量化氨纶卷绕头停机损失”时,心头猛地一跳——这正是他的痛点!过去设备故障全凭老师傅经验判断,现在团队用六西格玛工具分析三年停机数据,竟发现35%的故障源于同一型号轴承的异常磨损。项目组重新设计预防性维护流程后,浙江基地的设备综合效率(OEE)首次突破90%,每年减少损失超百万。“原来机器早就在‘说话’,只是我们没听懂!”陈工感慨。
重庆基地:新城的精益基因
另一边,李总带领重庆团队攻坚“聚氨酯原液交付周期优化”。扬智顾问引导他们画出全流程价值流图,当看到原料检测环节竟占整体时间28%时,全场哗然。通过实验设计(DOE)优化检测参数,将部分非关键指标改为抽检,硬生生把交付周期从15天压缩到11天。“这套方法论像手术刀,”李总在项目结案会上说,“精准切掉了我们看不见的赘肉。”
双城共振:管理的韧性之网
二期项目更见证“精益基因”的裂变。当浙江的氨纶纺丝工艺改进经验通过标准化文件输送到重庆,当重庆的能源管理系统优化方案反哺浙江基地,持续改善的能量在两地间奔涌。最让管理层惊喜的是人才培养——两期项目孵化的60余名倡导者、黑绿带骨干,像神经网络般渗透到生产、研发、供应链各环节,形成自我驱动的改善生态。
三年后的年终总结会,财务数据揭示答案:双基地关键设备停机率下降40%,客户投诉率锐减53%,隐性成本节约远超预期。但华峰人更珍视另一组“无形资产”:车间里贴着“DMAIC路径图”的看板,晨会上用帕累托图分析问题的班组长,以及那份沉淀在两大基地血脉里的持续改善意识。
“精益六西格玛不是魔术棒,”华峰化学总裁在项目表彰会上说,“它是给制造业者的一把尺,丈量出从‘差不多’到‘零缺陷’的距离。而这场跨越浙江与重庆的双城蜕变证明——当传统化工拥抱科学管理,老行业也能织出新韧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