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精益推行过程中,常常是不顺利的,会面临各种困难和考验,不管是在企业内部推精益,还是请外部咨询团队做改善。
企业只把精益当成工具和方法,没有把精益提到战略高度
这个情况主要在中小民营企业比较常见,因为整个公司上下对精益缺乏认识,也不知道精益的价值到底有多大,于是就把精益当成一个工具来应用,甚至就把它理解为5S,这会导致企业会出现这样几个扭曲的现象。
1. 企业不是缺人,而是老板并不愿意培养人才
培养人并不是难事,老板是否愿意培养人是关键。很多企业老板会认为,只要有人干活就行了,其余的事不重要,公司没有专门的精益人才,也不愿意把公司内部的人员送出去培训,或者请老师上门做内训。这里的关键就是老板对精益价值的认识还不够,毕竟很多老板都是技术或者销售出身。
有的人可能会说:“这个跟企业大小有关系”,其实不然,我见过规模上10亿的企业,里面也没有精益方面的职能设置,我也见过只有20几人的企业,里面也有专门的改善人才,核心还是老板对精益的理解和认识不同。
上面说到的,前面一个是民营企业,后面一个是外资企业,他们对精益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,一个是当成改善的工具,另一个是把精益作为企业的战略和核心价值观,这从起点上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在很多外资企业的文化里面都会提到持续改善,而我们民营企业可能都还在摸索和总结企业文化的过程中。
2. 企业不是缺时间,而是工人做改善还不如多做几个产品
这在推行精益的时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。上面说要搞改善,但下面的人说:“我们生产太忙,没有时间做改善啊!”当然,这里面的潜台词可能是他并不想做改善,为什么?因为很多企业是计件的,做产品有钱拿,做改善没有钱拿。
要改变计件制带来的不愿意做改善局面,我们企业就需要调整薪酬模式,比如增加做改善时间的补贴,增加改善成果的分享,把改善也纳入绩效考核等等。我们从源头上把指挥棒的指挥方向改改,大家就会跟着来了嘛,毕竟大家主要还是为了挣钱。
3. 企业不是思想保守,而是老板没有真正重视变革这回事
在企业内部或者外部推行精益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,精益一定是变革,是企业成长,而成长往往伴随阵痛。老板要想把精益推向成功、推向深入,我们就得真正重视管理变革这件事。
一般而言,对于管理变革这件事,有20%支持,60%观望,还有20%抵触。但20%抵触的这部分人,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负能量,让60%之前观望的人也站到抵触的队伍中来。所以,于企业老板来讲,只要我们认定了做精益变革这件事,我们就需要强有力的执行,没有任何理由,该培训培训,该调整调整。
想起华为当初花10亿请IBM做咨询(那可是一年的全部利润),任老板直接要求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,即便不理解也要先做下去,这就是老板重视。道理很简单嘛,即便再牛的老师,企业不去做,哪来改善,哪来变化?
简单小结一下,精益推行一定不会轻松,而是困难重重,而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没有把精益提到战略高度,也就是没有做好顶层设计,这是核心。